找到相关内容11988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的现况与省思

    ,一九九六年改名为“经续法林”,在台湾有四座道场,成立“台北市护持大乘法脉基金会”,发行法讯与双月刊,积极推动社区性臨终关怀、身心康復等活动。一九九三年曾任文化大学校长的傅宗懋成立“中华佛学正觉研究会...入与突破时就会丧失信心半途而废,能够有求法热忱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,导致佛学会或佛学中心常有后继无人的困境。藏传佛教虽然以密法的修行次第吸引不少显教信徒,却未必能使这些信徒留下來修法,大多數还是渴望身心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44282808.html
  • 佛教法事仪轨(二)

    ,死魔,天魔。 烦恼魔: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。 五阴魔: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。 死魔:指死能断人之生存命根。 天魔: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。如欲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51582823.html
  • 《格鲁善教昌盛愿辞》讲记

    法身心实践三学行。   学问断悟成就均出色,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。   佛教分教法和证法两种。 教法就是经教,宣讲学习经藏、论藏、律藏三藏。通过学习经论和传统法律法规来开发智慧。 证法指的是身心的实践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382962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三):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

    之妄见,据《大乘起信论》载,分二种,(1)人我见,即执著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等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。(2)法我见,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。在辞典上的解释是,使自己狭窄的看法、见解。和末那识相应的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自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45983353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四):生命的根源

    的人没有人教导,不以为窃取他人财物是不正之事,等到身系牢狱才懊悔万分,可见环境的熏习予人的行为影响有多大。目前大家重视“环保”,即表示已认识到环境的优劣将会影响一个人身心的成长。就像一张白纸,本来没有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480083354.html
  • 死亡的艺术——慧律法师

    逼迫感,就该在活著的时候,将身心的妄执,布施给空性;将安祥喜悦,布施给众生——毕竟唯有觉醒的人生,才能真正懂得死亡的艺术。 有情众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员,重覆著演出痛苦的悲剧。 看过歌剧或话剧的人,对於...呢?”世尊接著回答:“在过去,我是一名外道,曾到长者家乞食不得,后来看见一位出家人也到长者家乞食,这个出家人已证果,长者夫人看他身心端寂,生信敬心,奉施了很多上妙饮食。我看了心生嫉妒,将他的钵打翻,还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85783377.html
  • 亲近善士,闻法学戒──天乙的参学时期

    大陆丛林板响。   白公老人会讲经、讲戒,也会教禅。他教禅时,还会教一些打坐、调整身心的方法,他的《学禅方便谈》很受用,但师父是不是有上过这些,我不清楚。白公老人很喜欢讲禅,他是“话头”和“公案禅”...

    见晔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50483485.html
  • 从自我的认识中发现宗教信仰

    得到佛祖的真传呢,关键还是一个“悟”,於是人们相信用生命去悟去参,去寻到身心性命的真实面目。就像一首禅诗所描写的意境那样“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;归来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”  当然人们...

    范丽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05983760.html
  • 南朝佛寺遗产概说

    是共同的。”即使在当代,在这人口急剧增长,地球资源因高度开发和迅速消耗而日益减少,人类还在不断追求物质享受,导致竞争日剧,身心疲弊,疾病丛生,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冲突频繁,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加剧的时代,佛教...

    贺云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4384076.html
  •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

    的思想,如星云大师说:“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,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?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,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?”体现与现代新文化关注的兼重现实利益和未来价值取向的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15484221.html